農村生態基礎指標監測示範暨植生營造推廣計畫【12004】

計畫名稱:農村生態基礎指標監測示範暨植生營造推廣計畫

委託單位: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

一、農村綠覆率分析

本計畫以民國100年度通過且核定之67處農村再生社區為監測對象,辦理社區綠覆率與建成地變遷評估,利用NDVI分析方法進行社區民國94年至99年之綠覆率與建成地變遷評估。

研究結果顯示,多數社區之建成地增加並不明顯,除社區內近期有新起的觀光景點或較大型的開發案,則有較明顯的變化。

而農村社區綠覆率變遷情形較為明顯,增加區域之原因主要受植生演替、造林及整治工程影響;綠覆率減少區域之原因,主要受河床沖刷、坡地開墾、建地開發及崩塌等因素影響。

二、環境指標分析

本計畫挑選新竹縣關西鎮東山社區、桃園縣龍潭鄉三和社區、苗栗縣頭份鎮流東社區、台中市新社鄉中和社區、南投縣水里鄉上安社區、南投縣國姓鄉南港社區、台南縣白河區竹門社區、台東縣池上鄉萬安社區、花蓮縣光復鄉大和(豐和)社區、花蓮縣瑞穗鄉富源社區等10處社區作為示範社區,進行小尺度的基礎環境指標觀測分析,指標項目包含水質、空氣品質、微氣候、指標生物及友善農業指標。

環境指標應涵蓋農村的三生功能──生活、生產、生態,以供農村整體生態環境提升之依據:

‧ 生活:有乾淨的水質、舒適的微氣候及清新的空氣品質才有良好的生活環境,因此採用水質、微氣候及空氣品質指標,作為瞭解農村生活環境品質的現況與變化的指南。

‧ 生產:生產環境是農村主要的經濟區域,生產環境常因單一種植、砍伐、耕犁、施藥、肥料等人為干擾頻繁,導致食物安全、環境汙染及生物多樣性低等問題。為建立環境友善的生產環境,水保局首次建立「友善農業指標」,鼓勵農村建立生產安全兼顧生態價值的健康農業體系,如增加社區有機農地面積比例、營造綠籬、保護田間重要生物、維持土質或砌石田埂/水圳構造等。

‧ 生態:指標生物可反映生態環境的品質,目前國內外指標生物以魚類及水生昆蟲的最為完善,其可反映農村社區內之溪流水質。因此優先採用魚類及水生昆蟲來了解溪流生態。

整體而言,農村擁有良好的空氣品質、水質及舒適的氣候,而指標劣化區多發生在溪流工程施工導致懸浮微粒增加、廢水排放至溪流、慣行農法普遍、外來強勢種入侵等區域,為農村目前需關心的生態環境議題。

藉由「環境指標」發掘農村劣化原因,能有效找出提升農村整體環境品質的方向與原則。

電子報、專欄:

農村再生,生什麼?─ ─ 談生態友善農業

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8587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