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位於亞熱帶山地島嶼,擁有多樣的地形和生物多樣性,但卻較少有系統性的棲地分類和製圖描述與辨識。棲地描述無一致的語言,常使用廣義概念之名詞,導致認知落差而不易溝通管理,因此,建立一致的棲地分類架構是空間管理基礎。
棲地調查與製圖是結合植物生態專業與地理資訊系統 (GIS) 技術的一項專業服務,旨在透過建立棲地空間資料,深入掌握土地覆蓋現況與棲地品質。這項服務採用細緻的分類系統,從自然棲地到人為棲地提供全面的地景剖析,成為土地資源管理與環境規劃的核心工具。
觀察家的優勢與特色
- 專業整合性:結合國際生態分類經驗(如IUCN生態系統分類)與在地需求,打造出適合臺灣環境特性的棲地分類系統。
- 跨域認知對齊:棲地圖成果成為多領域共同對話的基礎介面,廣泛支援國土規劃、河川治理以及生態敏感區迴避與改善等環境管理需求。
- 精準決策支持:棲地四階層分類系統,明確幫助辨識棲地多樣性與自然程度,為工程規劃與生態保育提供有力依據。
觀察家重要實績
在實績方面,台中大肚台地生態廊道串聯是一個成功案例。透過結合棲地圖與地景分析技術,規劃適合都會藍綠串聯的廊道空間,並媒合公私部門進行ESG合作,打造出適合生物移動的友善環境。另一個典型案例是花蓮水雉棲地分析與預測,此計畫利用棲地圖結合物種調查,準確指認水雉的活動空間,並預測其潛在利用的棲地分布,清楚掌握環境現況,為復育與管理資源分配提供了科學依據。此外,生態價值評估則運用棲地分類架構,評估河川空間內的生態價值,協助敏感區迴避、縮小、減輕及補償方案的規劃,進一步提升生態治理效益。
透過這些服務與成果,棲地調查與製圖成為支持臺灣生態保育與環境管理的關鍵工具,有助於永續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。



